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家長/老師的教育方式和態度對孩子的學習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當孩子在學習中出現倚賴父母或補習老師的情況時,這可能成為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。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,倚賴他人會削弱孩子的獨立思考和解難能力,考試的時候就會無所遁形,大敗收場。因此,我們在引導孩子的功課和學習過程中,著重幫助孩子建立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,而不是「做完功課」。
孩子倚賴的惡習
孩子倚賴父母/老師完成功課的情況,往往在就讀 K3 至小二期間低年級的時候慢慢形成。
很多補習社(我們不說誰啦),面對學生做功課慢吞吞,為了減輕孩子的負擔,或為了「省事」免卻家長責難「為何沒有完成功課」,便會主動伸出援手,導致孩子逐漸失去了獨立思考和解難的能力。
學生在面對困難的題目,就輕易的推說不懂,父母/老師就是他們的功課助理。
這樣的情況下,孩子無法從學習過程中獲得真正的成長和進步,也無法培養自己的解難技巧和學習自理能力。
同時,老師也因無法真實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而難以提供適當的指導,這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學習態度。
補習老師需要幫助孩子建立獨立學習能力
1. 角色定位
很多孩子知道家長是「老闆」,若補習老師不伸出緩手替代他們做功課,就打小報告說老師「不理睬他們」。
其實,補習老師一早已明確表達自己在孩子功課學習中的角色,不僅是指導解難,更重要的是督促孩子獨立學習、改正錯誤以及按時完成功課。
補習老師並不是孩子的功課助理,而是孩子的良師益友,陪伴他們一起成長。
2. 預習課題
補習老師其實已預先了解孩子的學習課題和指引要求,制定合適的指導策略,協助孩子更有效地完成功課。
透過預習,補習老師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所學內容,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。
3. 時間管理
補習老師不單指導解難,更協助孩子設定完成功課的次序和時間,幫助他們合理分配學習時間,提高工作效率。
時間管理是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能,透過訓練,孩子可以學會有效地安排時間,提高學習效率。
4. 自理能力培養
在協助孩子完成功課的同時,家長/補習老師也應注重培養孩子對功課的自理能力,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。
透過不斷的練習和指導,孩子可以逐漸建立自己的解難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。
學習過程是一個成長和探索的過程
孩子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成長和探索的過程,家長/補習老師的引導和支持至關重要。
在幫助孩子完成功課和學習的過程中,家長/補習老師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學習能力,讓他們能夠在學習中展現自己的潛能,發揮出色。
天天努力,為成績打好基石 - 《全科功課輔導班》